作為紀念品的包裝必須與其內在產品相吻合。雖然說不能“以貌取人”,但亮麗的外表畢竟是給旅客留下深刻印象的首要條件。金屬紀念品定制的廠家告訴你們,以前我國產品在國際上一直是“一流產品,二流包裝,三流價格”,要打破此局面,包裝設計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緩。在技術同質化的今天,尤其要重視設計的文化層面。因此包裝設計應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來看待,加強其設計的文化性,豐富視覺語言的表達,有效地傳達民族情感。當然,此時的包裝設計所應表現的文化性并不單單指本國的文化傳統,而是一種與時代共存的綜合體。
1990年日本大阪開世博會期間,曾賣出1000萬件紀念品,創下了很高的經濟效益,這與其民族化包裝的有效推銷分不開。據聞,當時許多游客傾其所有購買日本風格的紀念品,甚至于有人連旅館里包裝精美的牙刷、香皂等等也帶回了家。細觀日本的包裝設計,不難發現日本包裝不僅賞心悅目,而且頗具文化品位。其圖案樣式、文字形式、色彩運用無不透著強烈的“和風”,看似隨意,實則精心安排的點、線、面盡顯日本傳統文化的空靈與神韻。可日本包裝又并非只是民族化而已,它的圖案分布、文字編排、色彩搭配又使人毫不質疑它所具有的時代感,那些點、線、面也同時具有西方文化式的大膽與豪爽。日本包裝的成功之處在于:充分弘揚傳統文化的優越價值,同時又把西方文化、設計中的精華全方位的吸收,而且能巧妙地結合。像有些日本包裝將傳統繪畫浮士繪以一種新的美學形式融人設計中,使包裝既有民族感,又有現代感。
中華民族擁有燦爛悠久的歷史,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,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優勢,將其轉化為市場銷售上的賣點,是當前包裝設計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。另外,我國各民族的傳統包裝形式多樣、造型獨特、裝飾風格鮮明并具有濃郁的地方格調,這也是有待于設計師去開發的巨大資源。龍、鳳和吉祥圖案一直是我們傳統包裝里常用的元素,其實,我國民間藝術中有豐富的素材供我們選擇。
包裝應有文化品位,但并不是有一幅古代繪畫或民間紋樣作圖案就行了。包裝設計要用藝術化的視覺語言進行表述,但決不可生搬硬套,需要完美和諧的表達。只有對本國傳統文化、地方特色、民間藝術有一定了解,對現代美學有較深研究,對消費心理學有充分認識,這樣才能設計出具有時代氣息、文化內涵的作品。
包裝作為產品的外衣,不僅將產品最基本的信息傳遞給消費者,而且在無形中體現著產品的文化內涵。尤其是紀念品包裝,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,其包裝設計已不能只是考慮使用、審美和銷售功能,還要賦予一定的民族文化和環保意識。